聖人、剩女

論語第二十 堯曰篇之一

今人有「剩女」之稱,應是源自於「聖人」這個詞,「剩女」有貶意,很可能「聖人」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本來就沒那麼好。

想想,也對!講到「聖人」,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是「孔子」,也就是一堆「之乎者也」,有些「僵化」的感覺。「論語壞好乎?」的寫作目的是要讓大家消除這種感覺,堯曰篇是「論語」最後一篇,看似巧合地用「堯曰」來命名,其實是有其目的,「論語壞好乎?」就順此來消除人們對「論語」的「僵化」感覺。

「堯曰」裡的「堯」就是我們所知道的「堯帝」,大家不知道的是,「堯」也是「聖人」。

今人看「孔子」,認為他是「聖人」;在「孔子」的時代,「孔子」看「堯」是「聖人」!不但如此,「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武王」都是「聖人」,「漢書、古今人表」將人分為九等,最高等級就是「上上聖人」(註三),「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武王」均列名其中。「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武王」也都是「論語、堯曰篇」的主角,見論語、堯曰篇之一:

曰:「咨!爾!天之曆數在爾躬。允執其中。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」舜亦以命

曰:「予小子履,敢用玄牡,敢昭告于皇皇后帝:有罪不敢赦。帝臣不蔽, 簡在帝心。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;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」

「周有大賚,善人是富。」

「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。百姓有過,在予一人。」

這一段的意思:

堯說:「好啊!你這個舜。天命降臨到你的身上,讓你繼承帝位。如果天下都很窮困,你的帝位也就永遠結束了。」舜也這樣告誡過禹。

商湯說:「至高無上的上帝 啊,你在人間的兒子–我–謹用黑牛來祭祀您,向您禱告:有罪的人我絕不敢赦免。一切善惡,我都不敢隱瞞,您無所不知,自然心中有數。如果我有罪,請不 要牽連天下百姓;如果百姓有罪,罪都應歸結到我身上。」

周朝恩賜天下,使好人都富了。

武王說:「我雖有至親,都不如有仁人。百姓有錯,在我一人。」(註一

基本上,中華文化起於「太昊帝宓羲氏」,他也是「漢書、古今人表」所列的第一位「上上聖人」,但形諸文字的「中華第一帝」是「堯帝」,堯曰篇裡的「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武王」五位,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開啟者,「論語、堯曰篇」是論語的最終篇,它就是要總結「中華文化之根」。這是從人物來看。

「論語、堯曰篇」依朱熹的「四書集注」,其內容來自於「虞書、大禹謨」、 「商書、湯誥」、「周書、武成篇」(註二),這些都是今日「尚書」的一部份,堯曰篇講到了中華文化最古老的文獻「尚書」,這也指向了「中華文化之根」。這是從文獻來看。

也就是說,整本論語,不論「仁」、「義」、「禮」、「智」各方面,都來自於「中華文化之根」,「論語」用「堯曰篇」為最終篇,表明了這一點。

今後,大家對「聖人」這名詞,不會感覺那麼「僵化」了吧!畢竟,它也是「有血有肉」地來自於「漢書」,只可惜,「剩女」這個詞卻回不去了!

 

論語壞好乎目錄:論語、目錄

 

「註一」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。

「註二」朱熹的「四書集注」寫著「堯曰篇」內容來自於「虞書、大禹謨」,「商書、湯誥」,「周書、武成篇」,這些都是今日「尚書」的一部份,比對「堯曰篇」、「尚書」內容如下。

堯曰篇中的:「…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」來自於「尚書、虞書、大禹謨」:

帝曰:「來,禹!降水儆予,成允成功,惟汝賢。克勤于邦,克儉于家,不自滿假,惟汝賢。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予懋乃德, 嘉乃丕績,天之歷數在汝躬,汝終陟元后。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無稽之言勿聽,弗詢之謀勿庸。可愛非君?可畏非民?眾非元后,何戴?后 非眾,罔與守邦?欽哉!慎乃有位,敬修其可願,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惟口出好興戎,朕言不再。」

堯曰篇中的:「予小子履,敢用玄牡,敢昭告于皇皇后帝:有罪不敢赦。帝臣不蔽, 簡在帝心。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;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。」、「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。百姓有過,在予一人。」,來自於「尚書、商書、湯誥」:

王曰:「嗟!爾萬方有眾,明聽予一人誥。惟皇上帝,降衷于下民。若有恆性,克綏厥猷惟后。夏王滅德作威,以敷虐于爾萬方百姓。爾萬方百姓,罹其凶害,弗忍荼毒,並告無辜于上下神祇。天道福善禍淫,降災于夏,以彰厥罪。肆台小子,將天命明威,不敢赦。敢用玄牡,敢昭告于上天神后,請罪有夏。聿求元聖,與之戮 力,以與爾有眾請命。上天孚佑下民,罪人黜伏,天命弗僭,賁若草木,兆民允殖。俾予一人輯寧爾邦家,茲朕未知獲戾于上下,慄慄危懼,若將隕于深淵。凡我造邦,無從匪彝,無即慆淫,各守爾典,以承天休。爾有善,朕弗敢蔽;罪當朕躬,弗敢自赦,惟簡在上帝之心。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;予一人有罪,無以爾萬方。嗚呼!尚克時忱,乃亦有終。」

朱熹的「四書集注」寫著「堯曰篇」中講到「周武王」的部份來自「尚書、周書、武成篇」,但是看今日的「尚書、周書、武成篇」,和「堯曰篇」並無一字一句相符,反倒是「尚書、周書、泰誓中篇」有許多相合的字句,朱熹看到的「尚書」和今日的「尚書」應是有所不同。

堯曰篇中的:「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百姓有過,在予一人。」,來自於「尚書、周書、泰誓中篇」:

「嗚呼!西土有眾,咸聽朕言。

我聞吉人為善,惟日不足。凶人為不善,亦惟日不足。今商王受,力行無度,播棄犁老,暱比罪人。淫酗肆虐,臣下化之,朋家作仇,脅權相滅。無辜籲天,穢德彰聞。

惟天惠民,惟辟奉天。有夏桀弗克若天,流毒下國。天乃佑命成湯,降黜夏命。惟受罪浮于桀。剝喪元良,賊虐諫輔。謂己有天命,謂敬不足行,謂祭無益,謂暴無傷。厥監惟不遠,在彼夏王。天其以予乂民,朕夢協朕卜,襲于休祥,戎商必克。

受有億兆夷人,離心離德。予有亂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。天視自我民視,天聽自我民聽。百姓有過,在予一人,今朕必往。我武維揚,侵于之 疆,取彼凶殘。我伐用張,于湯有光。勖哉夫子!罔或無畏,寧執非敵。百姓懍懍,若崩厥角。嗚呼!乃一德一心,立定厥功,惟克永世。」

「註三」漢書、古今人表:

譬如堯舜,禹、稷、镨與之為善則行,鯀、讙兜欲與為惡則誅。可與為善,不可與為惡,是謂上智。桀紂,龍逢、比干欲與之為善則誅,于莘、崇侯與之為惡則行。 可與為惡,不可與為善,是謂下愚。齊桓公,管仲相之則霸,豎貂輔之則亂。可與為善,可與為惡,是謂中人。因茲以列九等之序,究極經傳,繼世相次,總備古今 之略要云。

 

聖人、剩女(論語第二十、堯曰篇之一):2014-07-02星期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