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之道:死道友不死貧道?

史記卷67 仲尼弟子列傳

「死道友不死貧道」是一句台語,意思是「只要我好、他人死活不是我家的事」,孔子會「死道友不死貧道」嗎?

大家都知道孔子,但是在史記卷67、仲尼弟子列傳所記錄的一段卻完全違反孔子之道,難道孔子之道真是”死道友不死貧道”?雖然後世、宋、蘇徹所寫的<古史>不同意這個說法,但是,畢竟太勁爆,所以阿羯忍不住來講講,如下,為了避免故鄉魯國遭到戰亂,孔子是如何派子貢在短時期內,存魯、亂齊、破吳、強晉、霸越,只為了保全魯國,十年內、搞得四個國家大亂,我們來看看,

在西元前487年、大約兩千五百年前,齊悼公因為不爽臣妾季姬(史記另有說法,見本文下方,但跟女人無關,沒趣,不用!用史記注釋的說法),就要派鮑牧、晏圉(ㄩˇ)率兵攻打魯國,魯國是孔子的故鄉,孔老夫子怕家鄉遭劫難,就派子貢出馬,擺平此事:

子貢到了齊國,找上當權派田常,

子貢說:[攻打魯國對你不利,不如打吳國。]

田常說:[怪了!怎麼會叫齊國去打強大的吳國,而不打弱小的魯國?]

子貢說:[如果你要內鬥,就得攻打強國,弱國很容易打敗,如此一來,率兵攻打魯國的將領鮑牧、晏圉就得勢了,而且齊國愈打勝仗、國君就愈有勢力,臣下就愈被君主看不起(這就像公司愈賺錢,公司高層分得多,就愈有錢,人有錢就更看不起下屬,是一樣的道理。),但是若去攻打強大的吳國,打敗了,死了一堆人、一堆統兵的將領,齊王就只好靠你了。]

田常說:[有理,但是軍隊已經向魯國開出去了,總不能突然轉向、攻打吳國唄?!]

子貢說:[沒關係,我馬上去吳國,叫他們出兵救魯,這樣,你就可以把齊軍轉頭,和吳國一戰了。]

說時遲、那時快,子貢立刻到了吳國,見到吳王夫差,

子貢說:[齊國打魯國是要和吳國爭霸,吳國應該救魯國]

夫差說:[好,但是越國正虎視眈眈地看著吳國,等我先收拾了越國再去救魯國。]

子貢說:[齊比吳強、魯比越弱,吳國還沒打完越國,齊早已幹掉魯國了。難道….吳國怕了強盛的齊,因而去打越國?太鳥了吧!打齊國、不打越國,表示大王的仁德、以稱霸諸侯。如果不爽越國,不如由我去叫越國出兵和吳國一起攻打齊國,讓越國當馬前卒,趁機掏空越國。]

夫差說:[好!]

子貢立刻到了越國,越王勾踐才剛被吳王夫差打敗,正在臥薪嚐膽,一聽說夫差派子貢來,立刻夾道歡迎,

子貢說:[吳王想要打越國,夫差殘暴兇猛,國家連年征戰,己經不行了,你們倒不如自願上前線,和吳國一起伐齊,這樣吳王才不會打越國;打完齊國,如果吳國敗,你們就安了,如果吳國勝,夫差一定會去打晉國,我現在馬上去邀晉國和越國一起打吳國,這樣越國就可以一舉滅了吳國。]

越王勾踐再三拜謝子貢,並且包了黃金兩千多兩當紅包,子貢來不及收就上路,先回吳國,

子貢到了吳國,對吳王夫差說:[越王十分懇切,不敢背叛您]

同時,越王勾踐的使者文種也到了,除了大批禮物,還要求:[我們派三千軍隊,由我主勾踐率領打前鋒。]

吳王覺得稱霸是自己的大事,收了禮物、軍隊,不要勾踐率領打前鋒,自己帶了兵去打齊國。

這一頭,子貢又馬不停蹄地到了晉國,見到晉國國君,

子貢說:[吳國大軍一打敗齊國,就會來打晉國。]

晉王:[怎麼辦?]

子貢說[備戰!]

結果,吳王夫差打敗齊國,當真軍隊直接開到晉國,但被晉國大敗,越王勾踐趁機偷襲吳國,殺了吳王夫差、臣相伯嚭,滅了吳國。繞了一個大圈子,齊吳晉越死了一堆人,孔子的故鄉、魯國,完全沒事,這不是正應了這一句—死道友不死貧道?史記卷67、仲尼弟子列傳部份原文如下:

田常欲作亂于齊,憚高、國、鮑、晏,故移其兵欲以伐魯,孔子聞之,謂門弟子曰:[夫魯,墳墓所處,父母之國,國危如此,二三子、何為莫出?]子路請出,孔子止之,子張、子石請行,孔子弗許,子貢請行,孔子許之。

遂行,至齊,說田常曰:[…夫魯難伐之國…君不如伐吳…]田常忿然作色曰:[子之所難,人之所易。子之所易,人之所難。而以教常,何也?]

子貢曰:[臣聞之,憂在內者攻強,憂在外者攻弱,今君憂在內。…破魯以廣齊,戰勝以驕主,破國以尊臣,而君之功不與焉。….如此,則君之立于齊危矣!故曰,不如伐吳,伐吳不勝,民人外死,大臣內空,是君上無強臣之敵,下無民人之過,孤主制齊者唯君也。]

田常曰:[善!雖然,吾兵業已加魯矣,去而之吳,大臣疑我,奈何?]

子貢曰:[君按兵無伐,臣請往使吳王,令之救魯而伐齊,君因以兵迎之。]

田常許之,使子貢南見吳王。

史記卷67、仲尼弟子列傳是一篇很長的文字,特別選了子貢這個故事,想要說明的事情是,

為了自己的利益,人是不會管他人死活的,滿口禮教道德的孔子也是如此!(除非太史公所記載的不對!)只要我好、他人死活不是我家的事,”死道友不死貧道”這一句台語說得好。尤其是原文中孔子問大家、誰去救魯,子路、子張、子石、子貢紛紛自告奮勇的一段,”死道友不死貧道”之情表露無遺,正是對”孔子之道”出現了一個”大問號?”。

其次,特別寫出子貢、田常之間的這一段原文,原因是:

各位,讀書是為了什麼?

為了父母。為了考上大學。為了找到高薪工作。為了出國。為了學問好、追女朋友方便….

都對,但另有一項,是”明理”,”明理”不是說明白孝順父母、愛家愛妻…這種”理”,而是:”明白在社會上生存的道理”,生存、有什麼大道理?有的!

田常身為齊國宰相,為何寧願齊國戰敗,而不希望齊國打勝?

不想國家,上班族想想在公司裡,是否也有這種情形?

自己的晉升,一是立功,自己優於別人。一是別人戰敗,別人不如自己。如果別人成功、造成公司大賺,別人反倒爬到自己頭上去了,於己有利嗎?如此一來,豈不寧願他人失敗?

為什麼齊國打勝仗,反倒使齊國的君王驕傲(戰勝以驕主),君王反而看不起臣下?

不想國家,上班族想想,公司的董事長、總經理、副總、協理、經理…,各個董字輩、總字輩、理字輩高層,在下屬努力工作下,業績突破、產品精進,公司大賺了之後,這些人是懷著感激之心對待下屬呢?還是水漲船高,愈有錢、權,愈有架子?

人有錢、有權、有勢之後,一定更驕傲自大,更看不起別人,尤其是自己的下屬!對家人、朋友,不也如此?

…..

舉這些例子來講”明理”,是將兩千年前的種種攤開來看,看完,知道,世界由馬車進化到火箭,變化不可謂不大,”人性”卻沒有變,如果,

上班時被人扯後腿,別生氣,兩千年來,幾千百萬、上億、十億個人都受過,你…沒特別衰!

看看公司愈發,老闆也愈發,對自己愈形疏遠了,奇怪!他不是靠我才發的?別生氣,兩千年來,幾千百萬、上億、十億個人都有過這疑問,你…沒特別衰!

想要成功?除了對外,別忘了槍口對內,時時注意”憂在內…,憂在外…”的不同,衡量時勢,不一定對公司有利才會有利,自己、公司雙贏固然最好,最差就是自己輸公司贏,比雙輸更糟。做這些事,你不是特別壞,兩千年來,莫不如此!

這些,不是阿羯發明的,是子貢說的,是孔子的學問!只是,為什麼以前讀論語時,不講這些,老是讀那些沒有的,例如:

子不語怪力亂神

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

高道德標準,脫離人世間的真相,說來是可以修身養性,但是,做媒體的,當你在”不語怪力亂神”,數位週刊、水果報大勝,你要被裁員了,如何”修身養性”?當別人踏著你的肩膀,住毫宅、開名車、頤指氣使,而你仰人鼻息、租房子在陋巷時,如何”修身養性”?

所以說,讀書的目的在於”明理”,我們自小所受的教育,是將古人、古事、古物”美化”,是”不真實”的教育,對我們有害,從小背得愈多、受害愈深,認識了字,有空自己讀讀原點書、例如史記,不要讀”國立編譯館”編出來的”美化書”,才能讓歷史、文學的真實面貌呈現在眼前、教導我們”明理”,知道:[喔!世界原來是有光明、也有黑暗的一面,人心,有善良,也有醜陋的一面],降低了、真實化了對世界、對人性的期望,為人處事會心平氣和許多,生活也會快樂許多,自己,比上雖有不足,比下卻是大大地有餘。

今日,金融海嘯,上班族、老闆…每個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影響,看看兩千年來人世的種種,覺得好些了嗎?有”管他的”的心情了嗎?有再出發的動力了嗎?

別忘了,這都是孔子”死道友不死貧道”之功!偉哉、孔子!

 

更多史記爆料,下回分解。

史記爆料目錄:三民新譯史記–目錄

孔子之道:死道友不死貧道?(史記卷67 仲尼弟子列傳):2009年04月09a日星期四